市农委发布加快蔬菜生产发展的指导意见
为切实加快我市蔬菜生产发展,努力实现把蔬菜产业打造为重庆农业优势特色产业的目标,确保蔬菜生产稳步增长和稳定市场供应,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按照市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蔬菜产业发展促进农业增收的意见》(渝办发[2008]202号)的文件精神,结合我市蔬菜生产实际,特提出加快蔬菜生产发展的指导意见。
一、明确蔬菜生产发展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城乡统筹为总揽;立足本地资源优势,突出地方特色,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立足大平衡、面向大市场、推进大生产、打造大品牌、促进大流通、实现大升位的产业发展思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保障供给、助农增收为目标;以优化产业结构,提高蔬菜生产能力和竞争力,壮大蔬菜产业为主线;以科技进步为支撑,加强核心基地建设、提高产品质量为重点;实现基地规模化,产品优质化,加工龙头化,营销网络化,将蔬菜产业打造为深化农业结构调整、发挥区域比较优势、保障市场供应、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的优势特色产业和重庆农业的支柱产业。
(二)主要目标。到2012年,全市建成蔬菜基地150万亩,年蔬菜播种面积达到1000万亩,蔬菜总产量达到1500万吨,商品率达到70,初级产品销售收入达到200亿元,在生产环节解决农村劳动力200万人就业,在服务、加工、流通等环节提供城乡就业机会200万个。基本建成产业支撑服务网络和技术体系,争取申报批准15~20个绿色蔬菜品牌,5~10个有机蔬菜品牌。蔬菜基地的年生产水平领先我国西部地区,位居全国前列,全市人均蔬菜占有量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实现均衡市场供应、增加农民收入和扩大加工增值的三大目标。
二、抓好蔬菜生产发展的重点工作
(一)优化蔬菜生产区域布局和品种结构,保障蔬菜均衡供应
1、抓好三大重点区域布局。一是遂渝高速公路沿线蔬菜生产优势带。布局在遂渝高速公路沿线的潼南、铜梁、璧山等地,以建设潼南县40万亩核心基地为重点,建成60万亩蔬菜基地。重点发展冬春鲜销精细蔬菜和设施蔬菜,把潼南县建成西部最大的无公害蔬菜产业大县。二是高山反季蔬菜生产区。以建设武隆县30万亩核心基地为重点,依托渝东南、渝东北优势区县建成高山反季蔬菜基地面积50万亩。重点发展夏秋鲜销蔬菜,开发利用野生蔬菜资源,把武隆建成我国南方最大的高山优质蔬菜生产基地。三是三峡库区加工蔬菜带。在长江沿线的涪陵等区县发展榨菜生产,在石柱等区县发展辣椒生产,加工蔬菜播种面积200万亩,把石柱建成我国西部地区最大的辣椒生产县,把青菜头打造成为重庆的第一蔬菜品牌,使榨菜产业成为沿江农村的特色产业之一。
2、构建三个梯次结构的供应基地。一是主城区蔬菜供应核心基地,由遂渝高速路沿线蔬菜基地和武隆高山反季菜基地构成,建成蔬菜基地面积90万亩,保证主城自产蔬菜供应量的60以上。二是区域中心城市蔬菜供应支撑基地,在万州、涪陵、江津、合川、永川、黔江等六个区域中心城市建设蔬菜基地30万亩,保证区域中心城市城镇居民自产蔬菜供应量占80以上。三是县城蔬菜自平衡供应基地,依托中小县城建设蔬菜基地30万亩,保证本地城镇居民自产蔬菜供应量占90以上。
3、优化蔬菜生产的品种结构。一是在保障市内市场均衡供应的基础上,面向北方冬春淡季市场和沿海夏秋淡季市场扩大生产销售。各地要按照不同的季节突出不同的重点,冬春季主抓大宗蔬菜,夏秋季主抓高山反季节蔬菜,早春季主抓沿江设施蔬菜,冬季主抓冬闲地(土)间套轮作蔬菜,要充分发挥重庆冬春和夏秋蔬菜在全国的特色和优势地位,获得比较效益;二是扩大榨菜、辣椒、萝卜和脱水蔬菜、蔬菜汁加工能力;三是提高蔬菜品质。特别是要着力提高我市蔬菜的质量安全水平,要积极开发野生蔬菜资源,拓展港澳和海外等市场。
4、采取综合措施保障蔬菜均衡供应。一是实行错时播种,适当延长播种期,合理搭配早中晚熟品种,均衡和拉长上市时间。二是根据当地立体气候的特点,基地建设时既要考虑适当集中成片,也采取高中低海拔蔬菜基地适当搭配建设,利用天然立体气候差实现蔬菜错峰上市。三是兼顾鲜销和加工,防止出现蔬菜过度集中上市出现烂市。四是发展一定规模的设施蔬菜,要运用现代科技和设施条件实现蔬菜在淡季上市。五是发展耐贮蔬菜,在我市边缘地区要优先发展有一定耐贮性蔬菜;五是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结合蔬菜产业的发展同步配套推进蔬菜气调(冷藏)库的建设,避峰上市,延长蔬菜供应的时间。
(二)加快建设高标准生产基地,加强项目资金的管理
1、搞好蔬菜核心基地的建设规划。核心基地要按照现代农业示范区的要求,高标准建设排灌、交通、园地及相关支撑设施,显著提高蔬菜生产能力。潼南、武隆要分别规划建设1个3万亩和1万亩以上的连片基地,壁山、铜梁、石柱和六个区域中心城市要分别规划建设5000亩以上的连片基地,其它县城要分别规划建设500亩以上的连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