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农业厅关于恢复发展双季稻生产的意见
各市、州、县农业局:
为了进一步增强我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以水稻为主的粮食生产稳定发展,按照国家和省政府有关指示精神,现就我省恢复发展双季稻生产提出以下意见。
一、进一步提高对恢复发展双季稻生产重要性的认识
2004年以来,在国家一系列惠农政策的支持和粮食市场的拉动下,我省双季稻面积出现了回升。2007年全省双季稻面积1187万亩(早稻546万亩、晚稻641万亩),比跌入谷底的2003年增加了77万亩,为全省粮食生产实现连续四年增产作出了重大贡献。但是,由于劳动强度大、农田灌排条件不配套、生产成本上升导致双季稻生产比较效益不高等因素的影响,我省双季稻面积增幅回落,部分地区双季稻面积开始下降。当前,世界粮食出现危机,我国粮食安全面临挑战,国家倡导恢复发展双季稻。各级农业部门要站在讲大局、讲政治的高度,充分认识到在此大背景下恢复发展双季稻生产的特殊重要性,防止出现双季稻生产“不进则退”。
(一)充分认识恢复发展双季稻生产对于确保湖北粮食主产省地位和促进全省农业发展的重要作用。水稻是我省最重要的粮食作物,湖北作为农业大省,大就大在粮食上,大在水稻上。全省水稻播面占粮食总播面的60左右,总产占70左右,商品量占80以上。湖北水稻面积在全国居第七位,总产居第四位,单产居主产省前茅。“湖广熟,天下足!”长期以来,我省南供籼米,北销粳稻,为国家作出了重大贡献。水稻也是提供就业人口最多的作物,全省约有1200万人口从事水稻生产。抓好稻米这个湖北最大的优势作物和优势产业,就抓住了全省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的牛鼻子。如相反,不仅湖北农业大省的地位有可能不复存在,而且会影响粮食主产区农民增收。
(二)充分认识恢复发展双季稻生产对于确保湖北水稻稳定增产的重要作用。我省双季稻在水稻生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首先是所占比重大,双季稻发展高峰期其产量一般占到水稻总产的50~60。近几年,双季稻种植面积仍占水稻面积的近40。其次是对水稻丰歉的影响大,1995年至2003年,我省双季稻面积从2144万亩下降到1009万亩,水稻总产则从346亿斤下滑到268亿斤。2004年到2007年,我省双季稻连续4年扩大,全省水稻产量也连续实现4年增产。双季稻与水稻生产同增同减的正相关走势明显,基本呈现出双季稻面积减少水稻总产减少,双季稻面积增加水稻总产增加的规律。因此,恢复发展双季稻生产,才能确保湖北水稻稳定增产。
(三)充分认识恢复发展双季稻生产是确保湖北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重要途径。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主要途径一是扩大种植面积,二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当前,我国、我省发展粮食生产的资源约束性日益增强。从耕地资源看,全国耕地面积从1996年的19.51亿亩减少到2006年的18.27亿亩,平均每年净减少1240万亩。我省耕地面积也在不断减少。提高复种指数,恢复发展双季稻生产,既可以增加粮食种植面积,又可以提高单位耕地面积产量。在适宜地区恢复发展一亩双季稻,与一季中稻相比,就可以增加粮食500斤。稳定了双季稻面积,就稳定了粮食生产。增加了双季稻面积,就发展了粮食生产。
二、明确恢复发展双季稻生产的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一)基本原则。一是发挥自然优势原则。从双季稻生产需要的积温、光照、水等自然资源分析,结合多年的生产实践,我省双季稻的优势区域区主要是鄂东南、鄂东和江汉平原南部地区。恢复发展双季稻生产,要重点突出上述优势区域。二是市场导向原则。分析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的粮食生产情况,双季稻的增减比例随市场需求变化而变化,双季稻的品质随市场需求提高而提高。恢复发展双季稻生产,要以市场为导向。三是生产安全原则。粳稻耐低温能力较强,在双季稻种植季节较紧的北缘地区,要调整品种结构,适当发展粳稻生产,恢复“早籼晚粳”的早、晚稻搭配格局,以利于防范秋季低温,实现安全齐穗,降低晚稻生产风险。
(二)目标任务。一是适当恢复种植面积。到2020年,力争全省双季稻面积恢复到1800万亩。其中,2009年全省双季稻面积扩大50万亩以上。二是努力提高单产。通过加快新品种新技术推广,早、晚稻平均单产比2007年提高10以上。三是大力改善品质。推广应用国标优质稻新品种,适应市场需求。四是积极开发加工用稻,提高双季稻及其加工产品的附加值。
三、强化促进恢复发展双季稻生产的措施
促进粮食稳定发展,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最突出的矛盾和最艰巨的任务,也是我们必须着力解决的长期性、战略性问题。恢复发展双季稻生产,是增加粮食产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大举措。各级农业部门要紧紧围绕双季稻发展目标,切实加强领导,努力抓好以下八项措施落实。
(一)加强政策扶持。一是认真落实国家水稻良种补贴、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农机补贴和稻谷最低收购价等政策。二是粮食大县奖励资金和优质稻专项资金等优先用于推进双季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