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被上楼”易滋生腐败 政策成渔利工具?
专家称加强有效监管和问责机制制定国家层面土地分配标准
对于“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执行中出现的种种不尽如人意的现象,专家认为有制度的原因,也有操作的原因:制度上对能否在承包期间抵制各强行征收行为不明确,在地方土地财政利益驱动下,官员滥用职权来进行寻租,获取非法的收益。
所以,制度层面需继续强化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物权地位,虚化土地所有权,只有这样,才有利用市场配置资源的产权基础
全国有20多个省份获得了试点许可,一些试点城市正在进行拆村运动,并推出“宅基地换房”、“土地换社保”等相应政策以期达到村居改建为楼房的目的。
但在“换房”过程中,某些官员或者同他们有联系的人从中渔利,例如采取较低的价格和补偿从农民手中征收土地,再用较高的价格卖给开发商,这个差价往往是补偿款的十几倍。这个过程并不公开,某些人利用职权从中获利。
目前,必须在操作环节上进行规范,加强有效监管和问责机制,更多调研民意。国土部门应从国家层面尽快制定挂钩试点收益分配的具体方案,使试点项目区的农民真正享受到挂钩试点带来的实惠
近日,全国20多个省市正在进行的让农民“上楼”行动引起了社会的极大关注。
被曝光的农民“被上楼”的地区尽管目标相同:将农民的宅基地复垦,用增加的耕地,换取城镇建设用地指标。但他们共同的政策依据是,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
据了解,“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本意是推进城乡建设用地的节约、集约利用,然而这场以政策为依据的“运动”,目前却被指是曲解国家政策,为地方土地财政所驱动,正在演绎为违背农民利益、以地生财的新途径。
“政策设计理念及出发点是好的,不过,国土资源部部长兼任国家土地总督察徐绍史也表示这个政策在操作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土地管理系博士张远索在接受《法制日报》记者采访时说道。
据公开资料显示,目前全国有20多个省份获得了试点许可,一些试点城市正在进行拆村运动,并推出“宅基地换房”、“土地换社保”等相应政策以期达到村居改建为楼房的目的。然而,有学者调研后指出,由于缺乏监管,这场“试点”背后出现一批合法利益未得到保障的农民,境况堪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