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菜流通追溯体系:身份能识别 安全多一分
新华网北京11月10日专电 近年来,“毒豇豆”“瘦肉精”“有毒大米”等食品安全事件层出不穷,一次次刺激着消费者的神经。
民以食为天。怎样才能确保老百姓吃上“放心肉”和“放心菜”呢?记者近日在杭州、南京、无锡三地菜市场走访时发现,每一片猪肉、每一斤青菜都有了自己的“保险单”,通过扫描购物小票上的追溯条码,就能查到农产品的产地、上级批发商和下端零售商,一旦出现食品安全问题就可以快速逐级排查,为消费者的菜篮子加上了一道“安全锁”。
这一系统就是商务部正在全国十个试点城市建设的“肉菜流通追溯体系”的内容之一。通过信息化的手段,加强对流通节点和经营主体的责任控制,技术上要求在包装化产品上贴码进行客体追溯。
目前南京、杭州、无锡的批发、零售环节已经开始试运行这一系统,凡进入市场批发商和零售商都得通过IC卡交易。在完成交易后去结算中心结账,IC卡就相当于是银行卡,电子秤就好比ATM机,每次打印的小票就好比是农产品的“身份证”,记录了农产品从菜地和屠宰厂走到餐桌的全过程。
走进南京市金锣肉制品专卖店,记者发现每批次猪肉的电子购销凭证上都有如下项目:供货商、进货商、到达地点、品种、数量、日期等信息,以确保每批次猪肉带着这些信息进入正规市场。据南京市商务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追溯体系可以实现正向可查询,逆向可追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