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维权网

您好 欢迎来到三农维权网!

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法规

促进农村经济安全健康向前发展

时间:2009-12-18 来源:  作者:
 

 

    宜都市农业局   宜都,位于长江中游南岸,鄂西南部,版图面积1357平方公里。全市辖5镇4乡1个街道办事处,2个管委会,共有123个村,828个村民小组和21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39.4万。2008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9亿元,区域财政收入15亿元,农村人平纯收入达到5846元。 近几年来,我们针对农业行政执法工作的新情况、新特点,以农业行政综合执法机构和队伍建设为重点,努力探索农业行政执法工作的新体制、新途径、新办法,强化保障,依法治农,严厉查处农业行政违法案件,促进了农村经济安全健康向前发展。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争取领导重视,强化认识到位 在推进农业行政执法的实践中,领导重视是关键。近几年来我们通过扎实的工作,使市委、市政府和农业局领导对农业行政执法工作有了独到的认识:“服务三农”是基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的中心工作,搞好服务的关键就是依法行政、文明执法,加强管理、规范管理和搞好技术推广。市委、市政府领导认为:做好农业行政执法工作是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和人民生命安全的客观需要,是政府工作重点之一,在财力上给予了倾斜。市农业局领导认为:农业行政执法工作是基层农业行政机关的对外窗口,执法护农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保证。不断强化依法行政意识,大力改善农业行政执法环境,坚持做到全市农业执法人员相对固定,职责明确。不断加大农业法制宣传力度,充分利用现代媒体广泛深入进行农业法律、法规知识宣传,营造全社会关心关注农业行政执法氛围。执法人员也认识到农业行政执法工作的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牢固树立了执法就是服务的思想,坚持依法行政、文明执法,较好维护了农民群众的利益。 二、创新执法方式,确保措施到位 为进一步规范农业行政执法,市农业局从创新执法方式着手,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收到了明显成效。执法大队大力开展了以种子、农药、肥料为主的农资市场清理整顿,农业行政执法人员深入乡镇,深入各个经营网点,从清理农资经营资格入手,以清查种子、农药、肥料质量为重点,坚决打击违法经营行为和经营假冒伪劣的坑农害农行为,较好地规范了全市农资市场,农资经营秩序。 一是建立完善相关制度。2007年我们就建立完善了全市种子经营门店、网点的备案登记制度,统一规范了全市农作物经营品种质量检验检测制度,全面推行了首问负责制和服务承诺制,制定完善了《宜都市农业生产事故鉴定实施办法》和《宜都市农业生产事故鉴定专家组工作规则》以及编制了各类应急预案。 二是创新和推行监管措施。如对群众投诉举报的案件,先由执法大队上报局分管领导批示,开具“办案任务交示单”由相关负责人按期组织办理,案件办理后将“办案任务交示单”的回单交局办公室和执法大队共同备案管理。再如为方便农民投诉,我们开通了“12316”涉农投诉服务热线,并组建了农政执法便民服务大厅。为规范农资经营行为,还对全市农资经营户推行了分类监管。农业局认真履行牵头单位职责,与市畜牧兽医局、市工商局联合制定了《宜都市农资经营者信用等级分类监管办法》,与工商部门共同对全市397家农资经营户进行了信用等级首次确认,确认A级信用等级66户、B级298户、C级33户,既提醒了农资消费者,也便于实施监管。目前,全市农资经营者顺心,农民满意。经销有台帐,农资价格信息有公示,农资质量监管有网络,经营秩序良好。 三是常年不懈抓好宣传。去年以来,我们先后利用“3.15”全球消费者权益日、“12.4”法制宣传日和科技活动周等平台,大张旗鼓的宣传贯彻《农业法》、《行政许可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法律法规,每年发放资料4万多份,培训农民2万多人次;同时,还利用《宜都农业》报、宜都农业网及“农信通”等信息平台进行广泛宣传,让经营户知法守法,提高了广大农民的辩假识劣能力,扩大了农政执法的影响力。 三、强化队伍建设,全员培训到位 我们市农业行政执法大队现有在册在编人员20人,大专以上学历15人,占75%。我们按照“建一流队伍,树一流形象,创一流业绩,做一流队员”的目标,狠抓执法人员岗前考核和在岗培训,成效明显。大队成立以来,我们始终把提高行政执法人员素质作为重中之重抓紧抓实,突出抓好法律法规知识学习,注重组织业务知识培训。去年至今,共组织执法人员集中培训44人(次),集中考试2批46人次,外出培训考察3批26人次。通过培训,全体执法人员学法、知法、守法、用法、护法的自觉性逐步提高,执法水平得到提升,执法能力显著增强,树立了农业部门依法行政的新形象。 四、转变工作作风,诚信服务到位 我们在全市推行诚信服务,与全市农资经营户签定了农资经营承诺书,向农民公开承诺不经营假劣农资,在经营户中开展农资经营信誉度评比,促进了行业自律。为增加执法工作的透明度,我们在设立举报电话的同时,为所有执法人员印制了“农政执法联系卡”,注明执法人员姓名、执法政号、联系电话和投诉(举报)电话,发放到服务对象手中,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受到农资经营者和消费者双方、尤其是广大农民群众的一致认同。 近年来,通过开展政风行风建设,推进文明理性执法,在我市至今还没有发生一起重大农资坑害案件以及因农资质量引发的重大农业生产事故,也没有发生因农资问题引发的食品安全事故。全市农资质量总体上要好于全国和全省水平。种子、肥料质量合格率达到95%以上,农药合格率上升了10个百分点,广大农民用上了“放心肥”、“放心药”和“放心种”;全市农业生态环境得到较好地保护,因农业环境污染事故引发的民企矛盾得到及时化解。我们农业局、农业综合执法大队同时被湖北省农业厅授予2007——2008年度全省农业工作先进单位;去年4月,省政府法制办、文明办、纠风办以鄂府法办[2008]15号联合发文,表彰我局农业综合执法大队为创建“十佳行政执法单位”活动先进单位。 五、强化依法治农,投入保障到位 首先是执法人员工资待遇落实。我市农业行政执法人员的工资参照本地党政机关工作人员标准,年收入达3万元以上;其次是工作经费足额到位。我市农业行政执法工作经费严格按宜都市公、检、法、司单位标准拔付到位,每年还预算10万元的办案经费;第三是不可预见的经费保障及时。我们在执法工作中产生不可预见的经费开支,经局党委研究可再追加经费预算。去年,我们在大小实蝇监测和农资市场检查中,经费支出突破预算1.8万元,经请示后如数得到解决。由于经费保障及时到位,农业行政执法工作得以有序开展。今年元月至3月,共接到投诉86件,当场解释、解答22件,转办5件,依法受理59件,调处、办结率达到了100%。近几年来我市农业行政执法没有一起乱收费、乱罚款现象,有效杜绝了“收费罚款养人”的行为。 农政执法的开展,推动了全市农业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2008年,我市实现农业总产值22.33亿元,同比增长29.1%。农业增加值14.5亿元,同比增长27.4%。农产品加工值50亿元,增长42.9%;农村人平纯收入5846元,同比增长21.2%。是继2006年被省人民政府评为“全省农民增收先进县市”后的又一新突破。今年计划农村人平纯收入6255元,增长7%。,据分析预测,1-3月实现农业总产值6亿元,农村居民现金收入2143元,比去年同期的1245元净增898元,增长72%。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 三农项目简介 本网招聘 投稿服务